《木兰诗》里面表音字 “机”/"򰧮"

wenshan 提交于 周四, 07/16/2020 - 01:57
语言文字论坛

我在《木兰诗》里面找到一个动名词后缀“机”,韩语的기:万里赴戎机。这里的“戎”是动词战斗,“戎机”的“机”不是机遇,而是名词性后缀,亦可以写作“戎기”,或者用表音文字记作“戎򰧮”,意思是战斗的名词,即战争。

下句“关山度若飞”,是SOV结构(省略了主语S)。“关山度”就是“度过关山”。这一句进一步说明了《木兰诗》里面的这句话,来自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SOV黏着语,跟朝鲜语、日语有类似之处。

最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当中的“安”,不一定是疑问词“怎么”,可能是否定词“안”/“򰅯”,也就是“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以上对北朝(386年—581年)民歌《花木兰》的分析,发现北朝的语言为SOV结构。综合许多历史语言民族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从周朝起,中国主体民族 -- 藏缅族 -- 语言就是SOV语序的黏着语。汉语成为现在的SVO结构,很大可能起源于汉朝,南方古代的百越分析语,和藏缅SOV语融合,形成一种以SVO语序、藏缅语词汇(而非侗台)为主体的汉语 。即“汉语起源于汉朝”、“上古无汉语”假说。

为了对这个与以往认知不同的理论进行判定,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周朝文本中,是否有足够的汉语是SOV语序的证据?在和网友讨论中,有网友提出这两个例子:

  1. 岂不谷是为?经典否定句动词后置句。语法分析为:岂 | 不谷是 (を)| 为?“是”在这里解读为SOV黏着语的宾语格助词,与名词“不谷”相连,而不是与后面的动词“为”相连。断句方法与传统的古文断句不同。
  2. 先君之好是继。语法分析为:先君之(の)| 好是(を)| 继。与上者类似,“是”在这里解读为宾语格助词,与名词“好”(好意、善行)相连,而不是与动词“继”相连。这种SOV语法分析,为古文解读提出了新的但可能更为深刻和正确的观点。

添加新评论

文章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