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演化历程推演(草稿)

wenshan 提交于 周二, 05/26/2020 - 05:52
语言文字论坛

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在它发展成熟之前,有过怎样的轨迹?它究竟是发源于何处,是起源于中国其他古文明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还是与世界其他古象形意音文字有所联系?为了回答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我对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希望能够给以上甲骨文的演化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篇文章提出观点较新,想必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希望能够从新的视角对复杂多样的证据进行谨慎分析,提供一些新的想象和思路。

(待续)

部分观点:

  1. 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有联系。原始楔形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直立和90度旋转的两个发展阶段。甲骨文与旋转90度后的原始楔形文字有较明显的发生学关系。原始楔形文字并不是后来在两河流域流传广泛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使用者为苏美尔人、亚述人等。亚述人属于闪米特人和胡里安人混血,闪米特人和东亚人没有关系。但是,原始楔形文字的使用者,完全有可能是两河流域东面的古代东欧亚人种,可能迁徙到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成为殷商人。
  2. 殷墟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晚于三星堆,三星堆发现的甲骨文可能是殷墟甲骨文的前身。
  3. 甲骨文最可能的演化路线:中亚原始楔形文字 ---> 印度河印章文字 --->三星堆甲骨文 ---> 殷墟甲骨文
  4. 甲骨文的近亲除了三星堆甲骨文外,应该还有域外的古文字。前面说到,甲骨文的某些核心字的字形,可以看作从中亚的原始楔形文字得来(p<0.0001)。所以,中亚的原始楔形文字就是甲骨文的始祖,那么甲骨文的兄弟姐妹则是三星堆甲骨文。三星堆甲骨文的字形和殷墟甲骨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呈现的方式。殷墟甲骨文是在龟甲牛骨上单独出现,没有配图和线条。三星堆甲骨文,配有图和线条,看似某一种占卜模型。这种配有线条图案的三星堆文字,有一个近亲是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的古文字。现在这种苏门答腊的古文字已经字母化,但保留有少量象形符号。可以判断,在字母化之前,应该和三星堆甲骨文基本相同。根据两地文字的这种非巧合的相似性,可以判断,三星堆所在地“蜀”与苏门答腊历史上、文化上、人种上应该有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汉学界尚未被发现。可以假定并进一步研究,“蜀”字的古音是否就是“苏门答腊”,而“苏门答腊”是否和使用原始楔形文字的苏美尔人或亲属有亲属或文化传承关系。
  5. 非线性象形文字的构造,都是1万年前就定好(演化出)了的,楔形文字结构、甲骨文结构、玛雅文结构都是一致的。构字部件发生了分化。
  6. 有些网文传在美洲也发现了“甲骨文”。事实上,如果不是出于传统文化自负心理,应该可以看出美洲印第安人的所谓“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并不相同。只是有一点点神似。这种神似甲骨文的文字和图画,在美洲最有代表性的使用者是古巴地区古代的印第安人 -- 泰诺(Taïno)人。泰诺人擅长大理石雕,而大理石雕的图案造型,是具有人性/灵性的一些动物(如蜗牛、猴)等等,在这类石雕的底部,往往刻有盘根错节的纹路,和它最类似的是中国的篆书(篆刻图章),而不是笔画较为精简的甲骨文。我认为,Taïno古人,在中国某地也有近亲,而他们的近亲,在某个时代影响了中国的篆刻,使甲骨文、金文泰诺化,变成和泰诺石雕高度类似的东西。所以,美洲的所谓“甲骨文”可能是没有文字的中国古代泰诺人所作,而甲骨文是后来的民族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古文明发展后,泰诺人基本上就从中国消失了,只留下了他们对中国篆刻的影响。

添加新评论

文章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