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雜談】粵語的發展已經危機重重了

admin 提交于 周六, 11/19/2016 - 05:42
粵語元音

注:本文拼音为粤拼。音译词(如多米诺)尽量忠于原文发音,而不是普通话译音。说明表音文字音译,有跨方言普适性,比汉字更科学。

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廣東省與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異常迅猛,使粵語的語言地位迅速得到提升。在海外華人之中,粵語是使用得最頻繁的語言。當時,香港的影視文化在神州大地極具影響力,一些粵語的詞彙被加插進國語,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潮流。如今,在「推展國語」的工作展開得紅紅火火的情況下,粵語正在面臨著不可避免的危機。筆者把粵語現今面臨的危機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發音的危機;另一類是生存的危機。本文淺析了現今粵語的危機,希望能為粵語未來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訊息,同時以粵語為例子,反映出在推普情勢下當今中國方言的發展困境。

粵語本來就是漢語的一種方言,而古漢語則是粵語的直接來源。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與南遷的中原漢人接觸,這就使原生態的粵語方言得到了與古漢語相融合的機會。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爭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原漢人為了躲避戰火,舉家遷到嶺南地區定居。隨著漢族人口大量地在嶺南地區的增加,漢語的傳播和發展趨勢越來越好。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粵語,已經萌發出與中原古漢語較大的差異性。粵語在此時已經逐漸地走向成熟。 到了盛唐,粵語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朝時,廣東地區的漢族人口大幅度增加,原來居住在廣州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受到影響,漢化程度非常高。在這個時期,粵語受中原的古漢語影響,日趨規範化,繼而形成了一支相對比較獨立完整的,但是又與中原漢語存在較為嚴謹完整的語言對應規律的方言。在宋代,粵語脫離了中原漢語的體系,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系統。在元明清時,粵語進一步發展,已經完全長大成人,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語言特點。可見粵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作為廣東省內與客家方言  閩南方言統稱為「三大語言」的粵語在21世紀面臨著種種挑戰,其發展情勢不容樂觀,面臨著發音上與生存上的兩大危機。以下,我進行簡單的淺析。

1.粵語的發音現狀

眾所周知,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的特點,其發音與詞彙受古漢語的影響很深,學術界稱粵語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然而粵語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其它方言一樣,陷入了發展的瓶頸。粵語最直觀的變化是︰粵語發音越來越龐雜,道統正確的發音被誤讀。張洪年先生在《21世紀的香港粵語︰一個新語音系統的形成》說到︰「香港粵語本承接廣州話而來,在語音方面和廣州粵語無別。20世紀中期學人對香港粵音的描述,和袁家驊記錄的廣州話音系完全相同。但最近20年來的變化,已教人有不複舊日鄉音之感。近年香港粵語有了許多新發展,年輕一代說話皆語帶懶音,聽起來,恍如另一種方言。對一個主張正音的有心教育人士來說,這種音變觸耳驚心。但對一個研究粵語的語言學人來說,這種種變化,正在目下耳前發生。其牽涉之廣,進行之速,實在值得大書特書。」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發現︰當今粵語的發音危機是何等之嚴重,如果再不重視這個發音隱患的話,道統正確的粵語發音將會被無情地扭曲。假如粵語的發音被扭曲了,本土的南粵文化也勢必受到不良的影響。而這種不良的影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2.粵語發音的不良變化

在現今的粵語中,一字多音的現象比比皆是,正確讀音與錯誤讀音並存。更為嚴重的是,已經出現了錯誤讀音取代了正確讀音的語言現象。這種錯誤的取代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說︰在粵語中,「垂」字的正確讀音為〔򱿤/seu〕,與「誰」字的讀音一致,由於受國語讀音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人把「垂」錯讀成〔򱻽/ceu/除〕。這種錯誤讀音取代正確讀音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就算是被推崇為學習粵語的經典書籍《廣州音字典》也屢屢出現錯誤的讀音。比如說︰《廣州音字典修訂版》的第240頁中的「獷」字的讀音被錯標為〔򱪳/guong/廣〕。實際上,「獷」字的正確讀音應為〔򱮇/kuong/曠〕。類似的錯誤在該書多處出現,在此不一一列舉了。粵語發音以廣州和香港最為正宗。廣州的粵語與香港的粵語大同小異,在小部分字的讀音方面出現略微的區別,比如說︰「券」字的廣州讀音為〔򰠧/gun/眷〕,香港讀音為〔򰦣/hun/勸〕。而在日常生活中,如今地道的廣州人與香港人也屢屢出現發音錯誤的不良現象。如今的廣州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受香港影視文化的影響,沾染上香港粵語的不良發音習慣,再傳染給省內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粵語人口,這就導致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令現下的粵語發音偏離了古漢語中的道統特點,變得有些不倫不類。香港人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發音上不知不覺地沾染上英語的一些發音習慣,所以造成了港式的粵語發音越來越不清晰,發音時的語速大幅度加快。現下年輕一代的廣州人聽香港的粵語歌曲,看香港的影視作品長大的,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港式粵語的一些不良發音,將部分的道統粵語發音丟棄了。香港人說粵語時習慣在句子裡面加插大量的英文單字,使粵語的本來面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比如說︰「聽日我go home,媽咪點解唔開心啊?  其意思為︰我明天回家,媽媽為什麼不高興呢?  」這種把英文單字鑲嵌在粵語句子中的習慣在香港已經是司空見慣,成為了一種語言定式。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香港還帶有很濃濃的殖民主義色彩。但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府,歷史上從未成為過殖民地,卻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這種鑲嵌英文單字式的粵語。經過短暫的發展,如今這種鑲嵌式的粵語在年輕人當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在白領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工作用語。普羅大眾已經接受了這種「混血兒式」的發音模式,在省內這種西化的粵語已經是處處可聞,就連最講究語言規範的廣東電台也不能幸免。在現時的粵語廣播界中,不用這種鑲嵌英語式的粵語進行播音已經被年輕一代的聽眾稱之為落伍了。各大電台為了迎合聽眾口味,對這種「混血兒式」的發音模式從堅決抵制轉變成默然接受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這是一個極端商業化的時代,帶有道統發音標準和特點的粵語卻不得不向所謂的潮流靠攏,變得「中不中洋不洋」。以前的粵語發音是講究字正腔圓的,現下卻出現了咬字時將韻尾簡化甚至省略的「懶音」現象,令粵語的發音變得殘缺不全。我細心留意過廣東道統的粵劇,發現粵劇中的粵語發音速度是比較緩慢的,這是因為每個字的音都要求嚴格地咬準  咬全。但平日裡很多人使用的粵語的發音速度隨著生活節奏而加快了,這就導致了粵語發音出現咬音不準  咬音不全的現象。這種咬音不準  咬音不全的現象使道統的粵語發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耗,甚至導致了錯誤的讀音現象的滋生與蔓延。時下的粵語流行歌大多出自香港人之手,細心聆聽不難發現流行歌手的發音速度要比唱粵曲的大老倌的發音速度要快得多,有時快得聽不清楚。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粵語發音各有特色。而這種特色實際上與各地的發音習慣有很大關係。廣東省肇慶市的粵語帶有濃濃的粵西口音,其發音要比廣州的發音高  快  短  尖。這種高  快  短  尖的語音特點導致了肇慶人的粵語帶有濃濃的鄉音,聽起有來些刺耳的感覺。「店」字在粵語的正確發音是〔򽧡/dim/掂〕,而肇慶市的發音卻有所區別,其發音為〔򰔪/din/電〕。只有仔細地聽,這種發音上的區別才能比較清楚地辨認出來。

3.產生發音危機的原因

由於廣州人的發音與香港人的發音還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特點,廣州與香港兩地的粵語一向被視為最正宗的。古時,廣州被珠江三角洲各地區的人尊稱為「省城」,其政治與經濟的核心地位可見一斑。既然政治與經濟處於核心地位,其語言處於核心地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於是,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粵語盡量向廣州的粵語靠攏。但珠江三角洲各地區的發音都帶有各地的地方語言特色,其發音與廣州  香港相比有較大的差異。正宗道統的粵語發音以廣州  香港為核心,兩地的粵語對全省各個地區的粵語發音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周邊地區發音不地道的大背景下,廣州與香港兩地的粵語發音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變化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向著不良的方向發展,這是令人十分擔心的。粵語在發音上面臨的困境正是現代漢語遭遇時代影響的一個縮影。要糾正粵語發音的不良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糾正了當今的中國在文化上的取向偏差,才有可能糾正粵語中不良的發音習慣。加插英文的粵語已經坦然地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現下韓國影視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未來的粵語發音是不是會向擁有「大長今」的韓國低頭呢?如果韓國的語音真的被加插在粵語中並流行起來,道統的粵語發音將受到嚴重威脅。粵語發音的不良異化,正是粵語發音的危機。粵語的發音危機正是中國文化受社會的商業化發展與外來文化衝擊的一種最直接的結果與最直觀的表現。

 

添加新评论

文章分享到